您的位置:易游·体育,易游online(中国) >造价知识>工程造价咨询
工程造价咨询 TIAN TONG YUANEPC项目合同价款形式与结算争议是工程管理领域的一个复杂课题,涉及技术、经济法律等多维度因素。通过对这一问题的系统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若干重要结论,并对行业发展方向作出展望。
完善合同设计:EPC合同应明确价格形式及调整机制,总价合同可在专用条款中约定将发承包时无法把握施工条件变化的某些项目单独列项,按实际完成的工程量和单价结算。对于材料价格波动,可设置双向调差机制,约定涨跌幅超过一定比例时启动调整。合同还应清晰界定工作范围,尽可能采用量化标准而非定性描述。
加强过程管控:建立有效的变更管理流程,确保所有变更均经书面确认并明确对合同价格和工期的影响。实施过程结算制度,定期核对已完成工程量和成本,及时发现并解决分歧。加强设计、采购、施工的协同,确保信息实时共享,避免因沟通不畅导致的结算争议。
规范审计流程:对于政府投资EPC项目应明确审计标准和程序,避免多重审核带来的标准不一问题。审计应尊重合同约定和工程实际,重点关注真实性、合法性审查,而非替代发包方进行商务判断。可引入第三方咨询机构提供专业支持,提高审计效率和公信力。
提升专业能力:发包人和承包人均应加强EPC项目管理团队建设,提高对EPC模式特点、风险及管理要点的认识。培养复合型人才,既懂工程技术,又熟悉合同管理和造价控制。在争议解决过程中,必要时寻求法律、造价等专业人士的支持,提高争议处理的效率和效果。
建立争议评审机制:对于大型或复杂的EPC项目,可在合同中约定设立常设的争议评审委员会(DRB),由技术、合同和法律专家组成,在争议出现初期及时介入,提供专业评估和调解建议。这种非正式争议解决方式成本低、效率高,有助于维持项目顺利推进和合作关系。
合同价款形式多元化:EPC项目并非必须采用固定总价合同,而应根据项目特点灵活选择固定总价、单价或混合计价等不同形式。实践中出现的“名实不符”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对EPC模式的僵化理解和机械套用。未来,随着工程总承包实践的深入,我们将看到更多适应不同场景的创新性计价方式。
争议预防优于解决:EPC结算争议的根源多在合同订立和履行阶段就已埋下,事后的争议解决往往成本高昂且效果有限。行业应转变思维,从争议解决转向争议预防,通过完善合同设计、加强过程管控和建立早期预警机制,将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特别是对政府投资EPC项目应改变“重审计、轻约定”的做法,真正尊重合同精神和市场规则。
风险分配科学化:合理的风险分配是EPC项目成功的关键。当前许多EPC合同存在风险分配失衡问题,将过多风险转嫁给承包商。未来发展应更加注重风险管理的科学性,基于风险归属原则(谁能控制谁承担)、风,险对价原则(谁受益谁承担)和风,险能力原则(谁能承受谁承担),建立更加公平、高效的风险分担机制。
管理能力专业化:EPC模式对发包人和承包人的管理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发包人需要从传统的施工管理转向宏观管控,关注目标控制而非过程干预;承包人则需要提升设计、采购、施工的集成能力,真正发挥EPC模式的协同效应。行业应加强人才培养和经验积累,为EPC模式的健康发展提供人才支撑。